2008年2月13日

週三教育小品分享97/02/13(NO5)





 本週好文
    超越表面,聽懂孩子的需求

                          (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   教出品格力)


孩子都不願意跟我分享他的學校生活?

我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該怎麼讓孩子說呢?

這些問題直指核心
因為我們不懂如何『聽』



世界各國都知道,
品格教育不能用體罰,而要用談的。
但是家長對於『如何談』都有相當大的困擾。

                                              (教出品格力   p.104)
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把『說教』『講理』放進和孩子的談話之中
在每一個事件背後,都會很努力的找到某種道理
當孩子訴說著他的挫折,
很多大人會說『所以阿...凡事要多用心嘛!』
或是說『就跟你說過了,這種事情要....』
但是換個角度想
如果我們是孩子
需要的是什麼呢?

你能聽懂小孩在講什麼,才能跟小孩對話,
所以,第一步很重要,就是要有能力去聽,
有能力去感受和理解,
語言和行動背後的動機、需求和原因。
                                           (教出品格力   p.104)

在李雅卿的乖孩子的傷最重一書中也提及:
我發現,如果大人肯和孩子好好說說話,
孩子的語言程度就會比較好。
所以我們說要給孩子好的學習環境,
如果能從好好聽孩子說話做起,
可能比其他作為更實在吧!

太多的父母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安排孩子課後安親、才藝,就連假日也不放過,再來個作文、英語
排滿的行程,意味著家庭功能的剝奪
沒有時間相處,哪有時間可以談心分享呢?

婚前的我,幾乎天天和爸媽聊天
就算結婚了,仍每日打電話回家說說話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
本來就紮根於用心經營
那是需要用心去傾聽的
孩子也是阿
孩子會長大
會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和人生路
不好好從小經營這份傾聽與分享
難保青春期後的疏離和叛逆
該如何"聽"是門大學問
處理問題行為,
更應該正視行為背後的動機,
打罵懲罰都不是最終方式
也非唯一的處理方法
傾聽也不見得需要說服或是教導
而是協助澄清同理

有次小紫中午哭著跟我說肚子痛
說要找爸爸,也不想吃午餐
我請他哭完再跟我說
不然聽不清楚他說什麼
不哭了之後,問他是哪裡痛
想不想上廁所...
他搖搖頭
我問他有多久沒有便便了
昨天有沒有?沒有
前天呢?也沒有
他說他不想吃午餐
我告訴他
不吃午餐對事情沒有幫助
並且告訴他這是纖維質攝取不夠的因素
需要的是多吃高纖維的東西,多喝水,多運動
坐在這裡哭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哭,也是一種表達
只是在表達些什麼?
說,更是一種表達
但是孩子在說什麼呢?


**  延伸閱讀:你會聽,孩子就肯說  **

1 則留言:

  1. 以前教書時事情太繁瑣,

    有時候真的沒辦法聽孩子好好說話,

    現在跟他們見面,

    反而放下教師角色,

    聽聽他們在說什麼,

    這中間的轉變讓我體悟甚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