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鴨學語的時期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模仿與回應
模仿--對象是同儕與身邊的大人
回應--主要就是大人的回應
可見大人多重要,
自己的言行舉止、談話說詞,
都是重要的喔
1歲~1歲半之間
家禾的語言發展非常迅速
從只有單字,到完整的句子,
整個語言架構正在形成
我跟國評談話時,
小人兒就會在旁傾聽、學習、甚至回應
常常我們需要停下來回應他的話題
甚至對他的回應繼續回應
因為我們重視他的表達
所以他在跟我們說話時
我們會放下手邊的事,
用眼神專心的聽他說
不催促也不否定
後來他開始會說『不』
不要..不喜歡...不去...等等
有一次
國評準備帶家禾出門去買東西
當時的他,正在廚房玩耍
所以爸爸問他去不去時,他說『不去』
於是爸爸不問第二次
直接走到門口準備出門
他看到爸爸要出門了,
馬上又跟過去想要一起出門
爸爸說:『那你要先穿褲子』
家禾說:『不穿褲子』
爸爸說:『不穿褲子就不能出門』
家禾又說:『不穿褲子』然後回頭走回廚房
爸爸跟他說掰掰,直接出門了
就在這時候,
他聽到了爸爸摩托車的聲音,
突然發現爸爸已經出門
他馬上拿著他的褲子,急忙走到門口,
說:『爸爸等等我...』
然後開始大哭
我走到他的身旁,問他怎麼了,
他說:『要穿褲子,爸爸等等我』
我跟他說:
『但是爸爸已經出門了』
『你想要跟爸爸一起去,對不對』
『爸爸剛剛有問你阿~你說你不要的!』
家禾哭的很傷心,
一直要爸爸等等他,於是我陪在他身邊,
跟他說:
『爸爸等一下就回來了,下次爸爸要出去,
你就要快一點穿褲子然後一起出門喔~』
就在爸爸出門的這20分鐘左右裡,
他聽到社區裡摩托車的聲音,
就以為是爸爸回來了,
馬上跑到窗邊,
站在他的小馬上看外面,
終於看到爸爸的身影,
開心的一直跳!
經過這件事,
只要爸爸問他要不要一起出門,
他就會說:『要!』
然後自己準備穿褲子、穿鞋。
當不不不小孩出現,我們用什麼方式回應?
用行為自然後果讓他知道所謂的『不』是什麼意思
對自己說出的『不』負責
不需要用我們的情緒去激盪孩子的負面情緒
其實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舉例來說吧
很多大人看到孩子在吃東西
總會說:『給叔叔/阿姨吃一口』
孩子很認真的拿起食物想要分享
這時候大人就說:『好好~不用啦!你吃就好~』
但是我們家則是:『謝謝你』然後大方的吃掉一口
回應,就要真誠,
不需要太多矯柔做作,
這樣孩子就知道,什麼是真的!
當家禾說『不吃』
我們就會直接吃掉,
初初幾次他會看著我們的嘴巴,
後悔的說要吃
但是已經被吃掉了,所以無法挽回
之後他就會知道,要與不要之間的差別。
不收玩具,因此無法使用玩具間
這件事執行過一次,大哭過後,
經歷了一整天無法在玩具間玩耍的經驗
他開始會自己整理玩具,
甚至對自己整理好了感到成就感
這些...都是我們認真回應他的經驗
說到做到,不隨便開玩笑
不開不可能執行的支票
這是我跟國評在教養上的默契
希望讓我們的孩子理解『說到做到』言語的誠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